抵押的定义 (重点)抵押是一种担保方式,指的是债务人或第三人(抵押人)将自有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,将财产的抵押权转移给债权人,在债务人未能如期履行债务时,债权人有权依法处分抵押财产,以优先受偿其债权。
抵押的过程与特征 (重点)在抵押过程中,抵押财产的占有权并不转移给债权人,也就是说,抵押人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或管理抵押财产,区别于质押(质权)中财产需交付债权人占有的情况。抵押的财产可以是动产、不动产,甚至是某些财产权利,如建设用地使用权、股权等。
抵押的作用 (重点)抵押的核心作用在于增强债权的安全性,降低债权人的风险。通过设置抵押,债权人可以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,通过执行抵押权,从抵押财产的变价款中优先受偿,从而保障其债权得以实现。
抵押权的设立与实现 (重点)抵押权的设立须通过书面合同,并依法进行登记。在中国,不动产物权的抵押权设立必须办理抵押登记,否则抵押权不发生效力。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,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拍卖、变卖抵押财产,所得款项优先用于清偿债权。
抵押权的顺位与优先级 (重点)在同一抵押物上有多个抵押权时,按照设立抵押权的先后顺序确定优先受偿顺序,即“先抵后抵”原则。此外,法律还规定了某些特定债权,如税收债权、建设工程款债权等,在实现抵押权时具有法定优先权。
总结 (重点)抵押是一种法律制度,通过抵押,债务人或第三人将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,赋予债权人抵押权。在债务违约时,抵押权人可以通过执行抵押权,优先从抵押财产的处置中获得补偿。抵押权的设立、顺位和实现都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,旨在维护借贷双方的权益,确保债权债务关系的稳定与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