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值得明确的是,网贷逾期后,部分平台的催收员确实会通过各种手段追债,而“爆通讯录”是其中最为“有名”的一招。那么,网贷逾期爆通讯录,真的会每个联系人都打吗?答案并不简单。
“爆通讯录”顾名思义,就是催收人员通过借款人提供的手机通讯录,联系借款人的亲朋好友、同事甚至是联系人,进行催债。理论上,如果借款人逾期未还,平台便会通知借款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,告知借款人欠债不还的情况。
不过,实际上并非每个联系人都会被一一打电话。根据不同的催收策略和平台规则,催收人员会选择特定的联系人进行联系。一般来说,催收人员可能会优先选择以下几类人:
家庭成员:包括父母、配偶、子女等,催收方认为这些人可能对借款人有较强的影响力,可以促使借款人尽快偿还债务。
工作单位:如果借款人在借款时提供了工作单位的联系方式,平台可能会联系同事或上司,试图施加社交压力。
社交关系较紧密的联系人:比如亲密的朋友或有较多交情的联系人,这些人可能对借款人有较强的心理影响。
所以,是否每个联系人都被打电话,这其实取决于平台的催收策略以及催收员的具体操作,通常不会每个联系人都被联系,但会有选择性地联系一部分人。
那么,为什么网贷平台会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?答案可能在于这些平台的催收压力。通常,网贷平台面临巨大的资金回收压力,为了追求短期内的回款,他们往往采取较为强硬的催收手段。通过“爆通讯录”这种方式,催收方希望能通过社会关系链施加压力,迫使借款人偿还债务。
尤其是有些借款人若没有偿还能力,平台可能觉得传统的催款方式效果不明显,因此采取更“直接”的手段来逼迫借款人付钱。对很多人来说,通讯录的泄露和骚扰电话所带来的社交压力,不亚于经济压力,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崩溃。
那么,网贷平台是否能够如此任性地“爆通讯录”呢?答案是:不完全合法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和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借款人的通讯录信息属于个人隐私,网贷平台没有权利随便泄露或利用这一信息来进行催收。若平台未经授权擅自联系借款人的通讯录联系人,已经涉嫌侵犯个人隐私,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诉讼。
然而,由于我国对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相对较为宽松,许多网贷平台实际上在借款合同中往往会注明相关条款,授权平台在逾期后联系通讯录中的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便催收行为显得侵入性强,但平台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法律依据。
面对“爆通讯录”的威胁,借款人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降低这一风险:
审慎选择借款平台:在借款时,最好选择正规且受监管的平台,避免陷入非法平台的圈套。正规的借款平台在催收过程中会相对规范,避免过度骚扰。
合理规划借款:借款时要量力而行,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还款能力。如果已经无法还款,可以主动与平台沟通协商,申请延期或者分期还款,避免逾期。
保护通讯录隐私:如果发现平台要求提供通讯录,最好谨慎对待。可以考虑尽量不给平台提供个人的敏感信息,避免将通讯录信息外泄。
向监管部门举报:如果遭遇到恶性催收行为,比如频繁骚扰通讯录中的亲友,可以向消费者保护组织或者金融监管部门举报,寻求法律援助。
总的来说,网贷逾期后是否会“爆通讯录”,以及是否每个联系人都会被打电话,并没有固定的答案。不同的网贷平台和催收员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。虽然这种行为在某些平台上是合法的,但在大多数情况下,它可能已经侵犯了借款人的隐私权。因此,借款人在选择平台时要格外小心,确保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通讯录得到妥善保护。而面对逾期,最好与平台及时沟通,避免成为催收电话的目标。